Views:
21062

發表作者:溫雅婷 醫師(神經外科)/發布日期:2017/10/17(萬芳)

中老年人若是在滑倒、跌坐在地上後出現嚴重背痛、難以翻身,尤其坐起或站起來時更痛,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是脊椎發生了「壓迫性骨折」。壓迫性骨折是因為脊椎骨的椎體無法承受垂直方向的受力而塌陷,多發生於骨質疏鬆的患者,常因輕微外傷引起;骨質密度正常的病人則多因高處墜落、車禍等意外導致。

因為骨折處不穩定,只要脊柱旋轉或是直立起來承受重量,就會引發劇烈疼痛。所以治療脊椎壓迫性骨折最重要的原則就是「固定」,病人初期要盡可能的臥床休息,減少脊柱負重,只要坐起來或下床走動都需要穿背架外固定,像是幫脊椎骨打石膏的道理一樣。保守治療下約需三個月,脊椎骨才能逐漸癒合到足夠穩定的強度,隨著骨折漸漸癒合,背部疼痛會進一步改善,能下床活動的時間也會漸次拉長。

在骨折處尚未完全癒合之前,椎體的高度可能會逐漸地塌陷,這是常見的現象,期間要密切地注意腳的力氣及大小便的情形,若是發現腳越來越不能走,或是尿不出來,可能是椎體過度塌陷、變形而壓迫到脊髓神經,這時就需要手術減壓並植入骨釘內固定了。這樣嚴重的情形雖然很少發生,但往往造成不可恢復的殘疾,因此不可不慎。

除了保守治療以外,也可以在骨折的椎體內灌注人工骨水泥,快速地提供椎體足夠的穩定性,也能夠防止椎體過度的塌陷,這種手術稱為「經皮椎體成形術」(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),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疼痛,加速病人恢復生活自理。

手術過程是在X光影像導引之下,從背後將穿刺針導入塌陷的椎體,透過導針將可流動的骨水泥緩緩注入、填充椎體空間,待骨水泥硬化後即可提供椎體足夠的穩定性。手術過程約30分鐘、需於入針處局部麻醉、失血量甚少、傷口小於1公分,大部分病人在手術後疼痛明顯緩解,術後一小時即可下床活動。手術的風險則包括了骨水泥滲漏、穿刺部位血腫及傷口感染等,但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發生率不高,不過骨水泥滲漏嚴重時還是有可能會造成脊髓神經壓迫,而引發疼痛甚至下肢癱瘓。

經皮椎體復位整形術 (或稱駝背矯形術) (percutaneous kyphoplasty) 則是改良自椎體成形術,手術步驟雷同,差別在於多利用一個前端有球囊的導管,將塌陷的椎體撐開復位,取出球囊後再以骨水泥灌注充填。好處是能夠將塌陷的椎體大部分矯正回來,也減少骨水泥外漏的機會,手術更為安全。缺點則是費用較高,目前球囊裝置健保未給付。不論是椎體成形術還是椎體復位整形術,比起傳統植入骨釘內固定的手術來說,都是微創、快速、安全性相當高的治療方法。

最後,不論有沒有灌注骨水泥來加速骨折的恢復,壓迫性骨折的患者後續都必須改變生活習慣,多運動、多曬太陽、攝取富含鈣質及維生素D的食物,搭配骨質疏鬆的藥物延緩骨質流失,才可以減低再次骨折的機率。